说恐婚之前,先说一说什么是婚姻?
婚姻是男女双方自愿通过合法手续在一起生活,形成人际间特殊亲属关系,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。从表现形式上看,是双方财富、心理和生理的结合;从本质上看,是双方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盟约。
这里面的要点有三:一是自愿一起生活,二是形成一种新的更加亲密互动和接触的类亲属关系,三是不仅有保护还有约束。
恐婚的人,大多是因为后面两个要点的无法突破而拒绝婚姻的。
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性格和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,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经历了父母离异、感情不和、常常争吵、打架等等,就会感受到婚姻是令人不愉悦、不快乐、不舒服的。因为TA的认知体验来源于父母在婚姻中的互动,而且这些体验大多是是负面的。
所以,潜意识里就认为婚姻是不和谐、不快乐的。TA也在内心里担忧,自己一旦进入婚姻,就要过上父母那样的生活,而那是自己从小就害怕的生活。
如果在成长经历中,缺乏养育者给予的足够关注和爱,我们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,我是不值得被爱的,可是在意识层面,又不停地寻求被爱,以满足那个内在缺爱的小孩的渴求。
所以,在与亲密伴侣的交往中,就会时刻象个孩子一样,处处要求宠爱和被关注。殊不知,亲密关系相处的两个人是需要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尊重的。
但在你们的相处中,你时时用一个小孩子与对方互动,当需求得到满足时,你认为自己是被爱着的;当需求没能被及时看到和满足时,你就会认为对方不爱你了,你就会拼命地要求对方证明。
在这样的互动关系中,由于你们关系的不对等,你常常会把伴侣投射成你“理想中的家长”,而TA不能够及时满足你的时候,就正好证明他是不爱我,实际是你内心那个“我不值得被爱”的信念在做怪,影响着你们的关系。
恋爱时的浓情蜜意实在美好,但两个人的相处难免出现磕磕碰碰。当关系出现问题时,如果采取指责和抱怨,就会让关系出现伤害。遗憾的是,你们的相处中,总会各自带着在原生家庭成长中习得的模式,去与对方相处。
如果你是一个回避型性格的人,而对方又是一个强迫型性格的人,你们之间出现问题时,可能要面临较大挑战:即你越回避,TA越追击,你们之间的交往就会常常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互动中。这样的互动本身就会对关系造成不良影响,当你们在恋爱期遇到这样的问题,没有解决好时,就会非常担心婚后这样的问题会更加放大。
所以,很多伴侣都是在相处中出现问题,没有进行积极有效解决,而回避了成长,采取了恐婚或不婚。
亲密关系相处中,两个人之间是否能够建立安全的信任链接,是评价关系安全度的重要因素。当伴侣双方在交往和相处中,有很多的不同的价值观、人生观时,如果你们做不到求同存异,就会觉得有强烈的不安全感。因为对方的很多看待事物的观点,处理事情的方法是你不熟悉的,就个时候就会引起你强烈的不安全感。
如果两个人沟通交流顺畅,而伴侣又可以为你提供更多无条件接纳的话,你就可以放心地让自己去探索很多的陌生领域;当伴侣很多的不同,引起你更多的不安,而又没法面对和解决时,你就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,如果这个不安全感影响到你的舒适生存时,就会发展为恐婚。
据说,再恩爱的夫妻在生活中也有10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,和50次出轨的念头。
人世纷扰,遇到一些诱惑其实难以避免。爱情没有先来后到,但婚姻却践行着一夫一妻制。所以,很多婚姻难免遇到“婚后遇到真爱”这样的考验。
婚姻不同于爱情,爱情可以慢慢谈,换人谈,但是婚姻却是一辈子的事业。
正常的婚姻要满足彼此性欲的需求,生儿育女更是自然的发展,完全拒绝性生活很多时候会导致婚姻生活的裂痕。有很多人恐婚是担心生育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,这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的一种心理表现。同时,也有一些人,是对自己能否做好父母这一身份持有怀疑态度而导致的恐婚。
针对年轻人的恐婚心理,我们和湖北省地质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聊了聊,得到了一些超级有用的建议~一起来看看吧!
建议1:
梳理清楚自己的恐惧。
“我们要解决自己的恐惧,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恐惧的是什么?害怕的点是什么?可以试着在一张纸上,用列表的方式将自己的恐惧一条条列出来,然后再写出自己可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。你会发现自己确实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,但同时,婚姻也会为你带来很多好处。”
建议2:
和伴侣进行沟通。
沟通要遵循的真诚、开放、积极聆听等基本原则我们不再过多强调,医生重点提到,要针对你所恐惧和担忧的事情,通过明确双方在婚后生活中的权力和义务,完成一个“初步解决方案”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担心的是自己在婚后失去和朋友相处的时间,你们沟通的结果可能是“以后每两周里,至少有一次和朋友单独聚会的时间”。你们虽然不一定会百分百地按这个方案去执行,但对于婚前的恐惧是一个很好的宽慰。
建议3:
旅行或同居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法。
“同居一段时间是一种可以模拟婚后生活的方式,在这个过程中,可以充分暴露你们可能的问题,并有机会及时解决。如果没有办法同居的话,长途旅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在旅行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各种琐碎的事情要处理,还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和情绪问题,不仅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,也是对婚后生活的有效模拟。”
建议4:
养宠物。
“养宠物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介入,可以帮我们克服恐惧,逐渐学习和适应承担责任。而且更好的建议是养狗,因为狗狗相对来说,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照顾,比如它更需要你花时间去陪伴,要定期带它出门等等。
这对于那些恐婚恐的是生孩子的人,可能更有帮助。”
建议5:
多和过来人聊聊天。
多和有婚姻经验的人聊天也有所帮助。但是,这不是说让你随便抓着个已婚的人就问,咨询的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。李医生提到两点,大家可以多加注意:
第一, 尽量找你认可的、比较佩服和欣赏的人。他们说的话对你来说更有信服力和可参考性,而且,即使是有一些关于婚姻不好的体验,他们或许也能给到你有用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。
第二, 取样要尽量多一些,至少你别只找一两个人问吧。尽可能多地听取关于婚姻的看法,可以帮我们形成更全面、更客观的对婚姻的认知。
建议6:
求助正规医疗机构。
医生还建议,如果你属于比较严重的恐婚情况,也可以求助于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正规医治。
有时候,恐婚可能只是一个表象,背后牵扯到原生家庭、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。可以通过咨询诊断,找到症结到底在哪里,解开它以后,很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能一并被解决。
建议7:
不结婚,也是一种选择。
如果经过深思熟虑,你梳理清楚了自己恐婚的脉络,你可以决定去 “克服”它,也可以选择接纳它,不结婚。
随着个体经济独立,养老配套不断完善,婚姻可以不再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,像一个人自在地生活、长期同居关系、或者由价值观相似的朋友间形成的互助社群,可能都会成为人们的生活形态。
重要的不是最后你选择了哪种亲密关系形式,而是你真正看清了自己的需求。
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,结婚或是不结,不论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,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长足的成长。我们会开始学着接受人生的某些确定性,学着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承担责任。
人生很长,你要面临的难题可不止这一个。正是这种保持成长的状态,才能陪伴我们面对未来各种风险和变数,更勇敢、也更自信地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