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条鞋带,结束了一条本应该鲜活的生命。
百余日来,江西上饶铅山县15岁高中生胡鑫宇失联事件牵动着全国各地广大网友的心弦,自106天寻找后遗体的出现,到今天召开发布会,这个扑朔迷离的事件与调查终于有了一个结果。
据央视新闻发布的报道,警方认定胡鑫宇是自缢死亡,发现他的地方就是“原始的第一现场”。
而胡鑫宇事件,也再次让这一个社会问题再次来到公众面前:青少年自杀问题。
《2022年中国青少年自杀报告》数据显示,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居世界第一,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。
《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》的数据显示,在所有的非疾病死因中,自杀,已成为10~25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。
一项综合2000-2013年全国研究数据的报告显示,有17.7%的中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,7.3%有过自杀计划,2.7%自杀未遂。
也就是说,每37个中学生里,就有1个采取过自杀行动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把青少年逼上自杀之路?
答案显而易见,精神心理问题。
据央视新闻关于胡鑫宇事件发布,经心理专家访谈并结合胡鑫宇失踪前行为和笔记、录音笔摘录等分析认为,胡鑫宇性格内向温和、孤独,在意他人看法,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,且因人际关系、青春期压力大,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,导致他存在入睡困难、早醒、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,注意力难以集中,存在自责、痛苦、无助、无意义感等消极情绪问题,进食异常,曾站在宿舍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,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。
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胡鑫宇的表现都符合抑郁症的症状。
而且是隐蔽的、比典型抑郁症更加凶险的“微笑型抑郁症”,又被称为“阳光抑郁症”。
微笑抑郁症患者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。即使内心很痛苦,表面看起来仍与过去没有太大差别。有的患者甚至显得性格开朗、阳光活泼。
对比典型抑郁症,微笑抑郁症的隐匿性很强,更难被发现,患者就算有发出求助信号,也很可能因没被身边人发现不对而得不到重视。
这导致患者很有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。最终患者决定采取自杀行动时,成功率也就非常高,而且其家人、朋友都会感到难以置信,甚至会在一段期间内笃定地认为患者不可能自杀。
近几年,心理问题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断增多,逐年呈上升趋势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《中国青年发展报告》显示,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,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、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。
《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调查数据显示,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%,50%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。
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已经形势严峻,需要家长和社会更多的关注。
但由于青少年抑郁时表现出来的情绪不稳定、沟通障碍、家长对抑郁症缺乏了解、对精神疾病的忌讳等原因,导致抑郁往往很难被识别出来。
青少年期抑郁症通常有以下临床表现:生理层面,出现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、食欲差、体重减轻、失眠、乏力;情绪层面,出现心情低沉、易怒、担心、恐慌;认知层面,出现注意力不集中、罪恶感;行为层面,出现哭泣、攻击行为、逃课、说谎、酗酒、吸毒、自残、自杀等,且这些症状在半个月内持续出现。
但其实在早期,青少年抑郁有三大识别信号:
1.反复出现的疲劳感;
2.查无实据的多种躯体不适;
3.性格改变。
在此时干预,可降低青少年抑郁发生率。
父母需要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上的异常。比如不愿意和朋友、同学来往,不愿意和人交流,喜欢独处;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,经常流露出不安、焦虑、悲伤等情绪;学习成绩下降,注意力不集中等。
胡鑫宇在父母和老师口中是个性格内向、懂事的孩子,但很多所谓“内向”“懂事”的背后,有可能意味着精神心理隐患。
很多孩子所谓的性格内向、沉默寡言,可能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包括幼年时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,这部分孩子习惯将苦水往肚子里吞,独自承受痛苦,内心非常压抑,并且他们不愿意向父母表达,认为父母不可能理解自己,也无法真正地帮助自己。
儿童、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,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。预防青少年抑郁问题,除了通过筛查早诊断,还需家庭、学校、社区、政府多方协作,共同破解。
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成员彼此间的良性互动。父母需要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知识、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,重视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,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意见和看法,更不要在无意中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,导致孩子逐渐像胡鑫宇一样感到孤独无助。
希望更多父母能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,保持平静的心绪,理解倾听、关心支持,帮孩子疏泄情绪、澄清问题、寻找原因,才能解决实际问题。
当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,影响了其正常生活时,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,做到早预防、早筛查 、早识别 、早诊断、早干预,以减少心理损害和后续的心理社会问题,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。
最后,从胡鑫宇事件出发,我们再次呼吁全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,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,减少青少年的悲剧发生。